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现实题材创作更要有真情实感电视剧花开时节热

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花开时节》是继《大河儿女》六年后,河南又一部登上央视黄金时间播出的现实题材力作。从导演到编剧,从演员到制片全是河南人,剧中讲的是河南故事,说的是河南话,唱的是河

《花开时节》是继《大河儿女》六年后,河南又一部登上央视黄金时间播出的现实题材力作。从导演到编剧,从演员到制片全是河南人,剧中讲的是河南故事,说的是河南话,唱的是河南豫剧,是一部充分展现中原文化、出彩河南的“河南造”优秀剧目,对宣传河南、树立河南新形象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花开时节》 是一部全面落实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诚意作品,是对最普通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展现和讴歌。因为题材重大,该剧先后获得国家广电总局2017年重点扶持剧目、国家广电总局2018—2022年第一批“百部规划”重点剧目以及国家广电总局指定的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百日展播”备选剧目。

2019年7月11日,30 集劳动纪实风情剧《花开时节》登录央视八套黄金强档,爱奇艺、腾讯网、优酷、咪咕以及各省IPTV 等视频网络平台于7月12日跟播。该剧的播出迅速在观众、主流媒体、业内专家中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范本,是2019年电视荧屏上最大的一匹黑马。

人民网两次撰文肯定《花开时节》,7月17日刊发的《主旋律更要有真情实感》一文中写道:“《花开时节》素人演员阵容加上真实的生活细节,让观众闻到了泥土香,实在的话题加上真挚情感的表达,不惧跟现在市场上的商业影视操作套路正面硬怼。用真情实感抓住了人心。”“《花开时节》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电视剧,农村题材不讨巧、剧中也没有明星,但该剧不仅登录央视黄金时间,取得了不俗收视率,还成功引起媒体和观众的广泛关注。这说明,只要有真情实感,只要关注的是老百姓想看的东西,主旋律电视剧一样可以成为爆款,如何让主旋律电视剧更贴近老百姓,《花开时节》做出了可贵的探索。”7月22日,在《花开时节》收官之际,人民网发文《生动诠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再次力挺该剧:“《花开时节》剧集接地气,艺术风格独特,该剧质朴、切实,注重对人的性格、心理、情感的细致和真实刻画,做到了在选题、立意、演员和操作等多方面的创新,花开现象值得业内探讨。”

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看完该剧后评价:《花开时节》 正是一部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电视剧。这部戏借助劳动题材深刻揭示了今天的新时代。它表面上讲的是棉花,实际上是讲中华民族、中国农民在精神上从站起来、富起来之后到走向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收获物质之花,更要盛开精神之花,是走进人民群众当中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么来、又是什么样的作品,它的视角是宏大的。[1]

该剧之所以在媒体、群众和专家当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主要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一、端正文艺创作方向,为普通劳动者立传

该剧讲述的正是当下中国当代农民按照乡村振兴计划、正在发生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故事。每年,来自河南、甘肃、陕西、四川、重庆、青海、宁夏的数百万采棉工前往新疆采棉花,这是世界最大的人类劳动迁徙事件,具有唯一性和史诗性。《花开时节》第一次将这一重大事件以电视剧的形式呈现出来。

一群来自兰考的采棉女工在一位年轻基层副乡长的带领下到新疆采棉花,剧中既有农民工生活的酸甜苦辣,又有青春励志的感人故事。讴歌了诚实劳动的伟大和光荣,赞美了勤劳致富的崇高与美丽。曾几何时,社会上许多人追求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勤劳善良的美德被淡忘。然而摘棉花的女人不偷不骗,含辛茹苦掏力流汗,她们用柔弱的坚强撑起了自己的家,也找回了劳动者的尊严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很好地表达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主题,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坚持现实主义,创新艺术形式

一是纪实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该剧剧作者和主创人员多次前往兰考、新疆采访体验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农民工,并和采棉农民女工一起摘棉花,同吃同住同劳动。历时五年精心打磨,所以,才能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为上千万的摘棉花农民女工树碑立传,讲好了中国故事,弘扬了中国精神。

二是纪实手法——电视剧通篇用纪实手法拍摄,该剧男女主角及70%以上表演者均为非职业演员,他们来自采棉女工、机关职工、中学教师、报社编辑、网络主播、兵团干部职工等各行各业。真是“草根”演“草根”,人民演人民。一改“明星大腕”“小鲜肉”霸占荧屏的局面,给电视荧屏刮进了一股清新的风。而且表演也不逊色于专业演员,关键在于他们有生活和懂生活,演得真实感人,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文章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网址: http://www.ldbzsjzz.cn/qikandaodu/2021/0508/733.html



上一篇:劳动节不就应该在猪场里劳动吗
下一篇:数字资本主义视域下的劳动与艺术生产

劳动保障世界投稿 | 劳动保障世界编辑部| 劳动保障世界版面费 | 劳动保障世界论文发表 | 劳动保障世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劳动保障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