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数字资本主义视域下的劳动与艺术生产

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劳动是贯穿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范畴,凝聚了马克思在哲学、经济学、人类学和共产主义学说等领域的思想碰撞。与劳动概念息息相关的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

一、引言

劳动是贯穿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范畴,凝聚了马克思在哲学、经济学、人类学和共产主义学说等领域的思想碰撞。与劳动概念息息相关的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资源。近年来,随着信息与传播技术的数字化升级,数字媒介几乎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深刻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众多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数字资本主义(Digital Capitalism)阶段,劳动的外在形式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方学者在2000年前后就已经注意到了信息技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并从政治、经济、社会、人类学等维度进行了研究,指出数字资本主义的本质仍然是资本主义,只不过剥削的形式变得更加隐晦和多样了。同时,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也深刻改变了当代社会人类的生存状态。1997年,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其著作《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中提到,“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Negroponte 6)。庞帝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后信息时代(Postinformation Age),在这个时代,“机器对人的了解程度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了解能够达到的程度”(Negroponte 165)。2000年,美国学者丹·席勒(Dan Schiller)在其著作《数字资本主义》(Digital Capitalism)中从电信产业的发展历史和互联网空间对世界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的角度,提出数字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来,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在席勒看来,无所不在的计算机网络大大拓宽了市场的有效范围,成为了资本的跨国活动的重要倚仗。他指出:“在扩张性市场逻辑的影响下,因特网正在带动政治经济向所谓的数字资本主义转变,而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场转变并不有利”(Schiller xvii)。

总的来说,数字资本主义是学者们研究当代社会形态的重要切入点,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否还能适应当今这个数字信息时代,成为了学界探讨的热点之一,其相关理论是否还能解释和应对当今的艺术生产现象也值得我们探讨。

二、劳动概念的新发展

由于规模化的工厂工人劳动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生产方式,不少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已经无法解释当下数字经济下的新的劳动形式,因而提出了诸如智力劳动、知识劳动、科技劳动、交往劳动和情感劳动等说法,试图丰富劳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面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众多学者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重新思考劳动、异化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批判的核心范畴在数字时代的意义,提出了非物质劳动(Immaterial Labour)、免费劳动(Free Labour)和数字劳动(Digital Labour)等新概念。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一个重要部门,是人类劳动过程中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在数字时代,艺术生产同样展现出了与过去不同的特征,探究劳动概念的发展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艺术生产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1 非物质劳动

以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和安东尼奥·奈格里(Antonio Negri)为主要代表的意大利自治马克思主义近年来致力于研究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新形式的劳动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响,从而重新建构大众政治主体。他们建立和完善了非物质劳动的概念和相关理论。非物质劳动较早是由意大利学者莫雷齐奥·拉扎拉托( Maurizio Lazzarato)提出来的,他在《非物质劳动》一文中下了这样一段定义:“非物质劳动是生产商品的信息内容和文化内容的劳动”(Lazzarato 133)。拉扎拉托把界定和确定文化与艺术标准、时尚、品位、消费标准以及公众舆论等活动归入了生产文化内容的劳动,并且认为“非物质劳动构建了一种新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它具象化了需要、想象和消费者品味,而这些具象化的产品又成为了需要、想象和品味的有力生产者。非物质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能够刺激新的消费需求”(Lazzarato 137)。哈特和奈格里在《诸众》(Multitude)中,进一步阐释了非物质劳动,并将其分为两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形式主要指智力的或语言的劳动,譬如解决问题的、符号的和分析的工作以及语言表达。这种非物质劳动生产观念、符号、代码、文本、语言形象、图像及其他诸如此类的产品。非物质劳动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是‘情感劳动’。与作为精神现象的情绪不同,情感既指涉肉体,也指涉精神。事实上,像快乐和悲伤这样的情感所揭示的,是整个人体组织的生命现状,表达的是在一定思维模式下的身体的状况。(Hardt and Negri 108)


文章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网址: http://www.ldbzsjzz.cn/qikandaodu/2021/0508/734.html



上一篇:现实题材创作更要有真情实感电视剧花开时节热
下一篇:美术片大闹天宫中小猴的劳动图像研究

劳动保障世界投稿 | 劳动保障世界编辑部| 劳动保障世界版面费 | 劳动保障世界论文发表 | 劳动保障世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劳动保障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