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论依据历史实践与现实路

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辛勤劳动。习近平指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

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辛勤劳动。习近平指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这一价值判断,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在深刻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用辛勤劳动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构建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

一、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论依据

无产阶级伟大导师马克思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是人类劳动的解放,是全人类的幸福与美好生活的实现。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不仅为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包含了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涵,是构成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解放是劳动社会关系的回归,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劳动解放的社会实现形式。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关注劳动的本真形式,劳动解放结束了劳动异化对人类生活的束缚,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美好生活的根本价值指向便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当一切束缚人发展的外界条件解除之后,“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2],理想状态下劳动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是因为劳动是人的本质。首先,劳动使人成为类存在物。马克思指出,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相对来说自然也是人的存在物,是类存在物。劳动是联结人与对象性存在物的桥梁,并且人通过对象化的劳动确证并表现人的类特性,所以劳动的对象化过程确证了人是类存在物。其次,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的劳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人按照自由意识进行劳动不仅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驱动力,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最后,人通过劳动改造世界确证人的类存在。劳动的实质是有目的改造世界的生产实践活动,正因为生产实践活动必然表现为社会性,人的本质也就表现为社会性,“自然界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3]。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3]83。人只能在自己创造的社会和社会关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而这种创造活动只能是劳动。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美好生活也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感受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言:“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4]。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劳动创造的财富满足了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在物质生产满足了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后,随着新的需求的增长,生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更广大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生产方式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联系。劳动不仅生产着物质,生产着社会关系,而且生产意识,因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5]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精神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的分工,精神劳动也成为一种职业工作,由于社会存在的唯物性,意识本应该正确反映社会存在,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存在,说明“现存的社会关系同现存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5]162生产劳动所包含的“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5]162。说明,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分工是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要消灭这种矛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异化达到“不堪忍受”程度;二是成为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同有产阶级的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5]166。可见,马克思把劳动看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不仅因为劳动可以创造财富,而且在阶级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矛盾的扩大,社会将向更高阶段发展。

(二)劳动解放是社会关系的回归,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的考察发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3]51。而且人们普遍厌恶劳动,在生产劳动中人们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劳动,这显然有悖于劳动的本真。马克思把这种自身创造又反过来统治自身的劳动称之为“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普遍存在,异化劳动导致人同自身关系的异化、人同自然关系的异化、人同人关系的异化。异化劳动给劳动者带来的压迫显而易见,“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3]54,异化劳动也给自然界带来严重的破坏,资本主义为了追求利益,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背离。此外,异化劳动造成人与人关系的破坏,“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3]59异化劳动使无产阶级越来越贫穷,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4]124,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


文章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网址: http://www.ldbzsjzz.cn/qikandaodu/2021/0708/780.html



上一篇:马克思生命政治批判视域中资本与劳动的内在张
下一篇:劳动快感的供给及其调适再论知识付费平台的实

劳动保障世界投稿 | 劳动保障世界编辑部| 劳动保障世界版面费 | 劳动保障世界论文发表 | 劳动保障世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劳动保障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