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论依据历史实践与现实路(2)

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4]46,异化劳动带来的社会关系的破坏只能通过劳动解放加以解决。劳动社会关系的回归,包括三个

“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4]46,异化劳动带来的社会关系的破坏只能通过劳动解放加以解决。劳动社会关系的回归,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符合自身发展的回归。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劳动关系中,人的“物的依赖性”和异化劳动成为了生存的常态,不符合劳动是人的本体性要求。因此,劳动解放要求劳动自由自觉性的回归。二是劳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回归。劳动对自然的改造不单纯是主体对客体施加影响,因为人同时也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在短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带来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生产方式是对人自身的生存基础的破坏。人类的劳动只有回归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之中,才能实现人类的健康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三是人与人自由平等关系的回归。劳动是联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当劳动产品成为商品以后,劳动的社会性也正式生效。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决定了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造成了阶级的对立与压迫,这种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了顶峰。这种不正常的关系束缚了劳动的自然能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不断被扬弃,最终在扬弃了私有制形式后,“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422。马克思关注人的劳动实际,从现实的人的角度思考资本主义现实的社会关系,指出只有实现劳动关系回归才能摆脱人类发展的羁绊,这也符合和谐生活的要求。

(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下,人民才能实现劳动解放

劳动解放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并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这种促进,却是建立在对无产阶级劳动者剥削基础上的促进,而且“工人阶级的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到处都在深深地下降,下降的程度至少同那些站在他们头上的阶级沿着社会阶梯上升的程度一样”[2]6。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保证人民既有质又有量的生活。

劳动解放要求劳动的自由和自主性,经由劳动解放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生活是人们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普遍存在,人的片面发展无法避免。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建立“自由人联合体”,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人联合体”是以自由的联合劳动形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要做的事就是改变这种有组织的劳动和这些集中的劳动资料目前所具有的资本主义性质,把他们从阶级统治和阶级剥削的手段变为自由的联合劳动的形式和社会的生产资料。”[2]147可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可以给人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物质保障,更多的闲暇时间,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确保劳动的解放,实现人的美好生活。

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得以保障。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将直接消灭利用雇佣劳动占有、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利,将变革“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5]421,这是人民当家作主在制度层面的保障。此外,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保证劳动所得的公平分配。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在做了“六项”扣除之后,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社会最终实现按需分配,劳动实现彻底解放,人类生活将更加美好。

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实践

实现劳动解放和美好生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变的追求和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来看,党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立场,为谋求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路是一部劳动解放的实践之路,构成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逻辑。

20世纪初,特别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有识之士,掀起了广泛的劳动解放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针对有些人整天无所事事的状况,提出劳动使人幸福的观点,认为这些人“都是不知道尊重劳动,不知道劳动中有无限的快乐”[6]。他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获得劳动解放,指出劳动是人类幸福的来源,劳动幸福的条件只有在人人平等的社会才能实现。1921年,陈独秀在广州公立法政学校的演讲中,认为只有劳动阶级获得胜利,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立足于当时无产阶级的社会实际状况,积极探索劳动的解放之路,为劳动人民谋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开始。


文章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网址: http://www.ldbzsjzz.cn/qikandaodu/2021/0708/780.html



上一篇:马克思生命政治批判视域中资本与劳动的内在张
下一篇:劳动快感的供给及其调适再论知识付费平台的实

劳动保障世界投稿 | 劳动保障世界编辑部| 劳动保障世界版面费 | 劳动保障世界论文发表 | 劳动保障世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劳动保障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