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论依据历史实践与现实路(4)

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经超出一般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

三、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经超出一般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2],而美好生活的实现则要以劳动的进一步解放作为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指出:“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13]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

(一)形成生态文明的劳动理念

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共生关系。人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物质作为保障,但是物质生产不能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因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载体。新时代的劳动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以生态文明为导向,“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2]24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中,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中国的要求。形成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劳动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

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在生产劳动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千万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首先,建立低碳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陆续关停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中小污染钢铁企业、化工企业,对一些不达标的企业进行治理。同时,国家构建面向市场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低碳节能的产业,提倡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从国家层面对新能源予以大力支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改善生态环境是高度一致的。在生产实践中,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其次,倡导低碳节约型的生活方式。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第一需求。劳动使人的主体性得到满足,这种满足不需要通过盲目的消费来补偿,而资本逻辑下的经济理性则用消费来代替人的本质需求,企图用短暂的消费行为掩盖劳动异化所带来的痛苦和空虚。习近平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12]50。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回归生活的本真,而且使人民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最后,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科学地规划、利用自然资源,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环境的治理工作;建立新时代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确保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行为被及时发现和制止;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信息公开制度,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二)创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环境

基于对人民伟大力量的历史判断,习近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始终把人民视为历史的主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证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形成合作、和谐的劳动关系,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保证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才能自觉自愿地劳动。当劳动成为生活的目的而不仅是手段时,才能激发出劳动者巨大的创造力。国家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的活动当中,鼓励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世界,简单的重复劳动逐渐被机器所替代,为了发挥科学技术对劳动解放的正向促进作用,党和国家为人民营造积极劳动、创新劳动的环境。“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14]。切实保障广大工人阶级的民主权利,推进劳动法治建设,在基层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制度,确保工人的劳动权利得到保障,尊重劳动人民的首创精神。

劳动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仅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认为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是造成劳动关系紧张的根源,也是社会关系不和谐的根源所在。虽然社会主义国家消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我国当前正处在转型阶段,仍存在着不劳而获、劳动分配不公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为此,党和国家一方面通过健全法律制度,保障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及时处理劳动关系矛盾;另一方面,引导广大劳动者能识大体、顾大局,正确看待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利益调整,自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文章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网址: http://www.ldbzsjzz.cn/qikandaodu/2021/0708/780.html



上一篇:马克思生命政治批判视域中资本与劳动的内在张
下一篇:劳动快感的供给及其调适再论知识付费平台的实

劳动保障世界投稿 | 劳动保障世界编辑部| 劳动保障世界版面费 | 劳动保障世界论文发表 | 劳动保障世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劳动保障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