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劳动快感的供给及其调适再论知识付费平台的实(4)

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学习参与者的社会化是指进入知识付费平台的用户不受学历、身份、社会地位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偏好进行跨阶层、跨领域、跨文化的学习。艾

学习参与者的社会化是指进入知识付费平台的用户不受学历、身份、社会地位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偏好进行跨阶层、跨领域、跨文化的学习。艾希纳(Eichner)认为一旦离开了传统的正规教育,人们对新技能的掌握将主要来源于工作,工作场所与工作伙伴成为影响个人成长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工作依旧是个人经验积累的重要场景,但也对个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进入职场的个人面临着学习的压力,终身学习成为人们应对知识快速迭代的必然选择。知识付费有别于传统教育,为个体提供了全新的获取知识的社会途径。无论处于何种阶段的个体都有机会获取其感兴趣的知识,为个体应对来自社会的挑战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提升个体的社会融入感,这成为用户愿意为知识付费的又一原因。知识付费平台赋予用户的社会融入感主要是个体通过知识学习所实现的话语体系的融入、社会情感的融入、生活习惯的融入、交际互动的 融入等。

综上,现代技术最令人欣喜的不是它如何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率,也不是它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怎样的变革,而是它如何让我们产生了快感。?“付费+知识”为用户搭建了私人文化空间,消除信息冗余的同时强化了优质知识的私人占有属性,用户在付费后享有专属服务和象征性的数字身份,这些带给个人的获得感、优越感和满足感较容易实现,无论用户是谁,只要愿意为知识买单便可以获得这种浅层的快感。对用户来说,“付费+知识+劳动”除了实现浅层的消费满足,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知识的加工、学习、创造、吸收等自主劳动投入,个人认知的提升与优势的凸显,以及社会性致知带来的融入感,为用户带来了更为高级的快感,使其在满足感、优越感、获得感的基础上增加了成就感(更高级别的获得感)和融入感。与“付费+知识”所实现的消费快感相比,“付费+知识+劳动”所产生的劳动快感更为持久,更容易转化为用户对知识的持续性的加工。在此模式下,劳动与快感之间会形成一种互动循环,快感是目的,同时也会成为新的动力,刺激用户投入更多的劳动。

三、流动的快感:知识生产与消费的阈值

本文将劳动快感理解为产生愉悦体验的一系列技能、活动、期望和行动,这意味着快感并不是转瞬即逝的心理体验,而是要实现特定目的的劳动实践,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快感并不是静态的事件和感受,而是随着实践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而不断变化的。快感是流动的,这种流动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快感的流动体现在知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互动上。知识的准确性、创新性、实用性是传统教育致知的主要目的,也是知识生产的元动力。而随着数字化迁移和商业化侵蚀,知识运作的商业逻辑凸显,交换价值日趋大于使用价值,只有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知识才能够在付费平台上获得关注,完成变现。生产者以激发消费者的快感为目的,而消费者的快感意味着接续消费的意愿,这对生产者来说是实现其价值的关键。也就是说,消费者的快感成为知识生产者的创作动力。此外,快感不仅在不同的主体之间流动,在同一主体身上也会出现不同的劳动快感。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身份区分在数字化时代越来越模糊,平台是一个由用户参与建构的空间?,消费者只要具备一定的资质也可以进入生产领域,例如在“千聊”“荔枝微课”中,用户可以一键创建直播间进行知识分享;在“学术志”中,观看者可以申请成为讲师。生产者与消费者身份的模糊使得生产的快感与消费的快感相互交融,同一个主体可以体会不同的快感创造 活动。

其次,快感的流动体现在其产生取决于参与者投入与产出的回报比率。当回报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够产生快感,快感是在流动的状态中实现的,这是其流动性的第二层含义。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提出流(flow)的概念,强调对于人与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现象学研究,具体是指在一项活动中获得深度快感的人(例如攀岩者、外科医生等)在所面临的挑战和相应的技能之间寻求相互平衡来获得最佳体验。?当挑战和技能、投入和收获失衡时,活动者会评估回报率,回报率如果掉出一定的阈值范围,活动者会放弃或终止当前活动。用户对知识的认知加工是深度快感获取的过程,对用户来说,如果学习的难度与技能获得感之间产生不平衡,就会阻断快感的形成和流动,太简单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会让用户觉得无聊,学习内容太难又会给用户带来焦虑。另外,用户投入的金钱与知识增量不成正比也会破坏知识快感。对于知识的生产者来说,用户快感的产生是对其产品和服务的认可,生产者所获得的报酬和声望成为其参与内容创作的外部激励,而当这种回报低于一定的阈值时,生产者将失去创作动力。


文章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网址: http://www.ldbzsjzz.cn/qikandaodu/2021/0708/781.html



上一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论依据历史实践与现实路
下一篇:习近平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内容体系及

劳动保障世界投稿 | 劳动保障世界编辑部| 劳动保障世界版面费 | 劳动保障世界论文发表 | 劳动保障世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劳动保障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