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新科技革命下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再认识

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萌发于以斯密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后经过李嘉图等人的发展以及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汲取、批判以及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萌发于以斯密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后经过李嘉图等人的发展以及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汲取、批判以及超越,最终创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历史发展到今天,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劳动的内容、模式、场域甚至主体都呈现出新一轮的变化,数字劳动、科技劳动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劳动形式的核心。大数据、自动化、智能科技的出场,再次掀起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性的时代思考。

一、历史之维:劳动价值论的内在张力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1]同样,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出场,是以西欧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和工业革命为时代背景,以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和工人运动的此起彼伏为社会基础,以正确解释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为理论契机,据此回应时代需要的一场科学理论革命。事实上,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立场经历了从怀疑到靠近、扬弃、反思,最后重构的发展轨迹,这个轨迹的源头即“真正的现代经济学”[2]的开端是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英法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

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亚当·斯密,首次把研究范围从重商主义主张的流通领域扩展到整个生产领域,提出价值的源泉不是金银货币而是劳动,并强调劳动是其唯一的源泉。对于劳动和财富的关系,斯密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3]在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上,斯密认为使用价值是指“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而价值是指“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但遗憾的是,斯密忽视了商品的社会性,错误地认为有交换价值的物品可以没有使用价值。在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上,斯密从劳动分工出发研究,以劳动时间为衡量标准,正确地指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但是斯密却在“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的认识上出现了混乱和模糊,甚至指出能够生产价值的劳动,只是生产性劳动,例如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因为它是能够固定在特定的物上,储存起来日后可以换取等量的劳动或商品;而非生产性劳动是不能增加价值的,例如随生随灭的仆人劳动。从斯密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偏见可以看出,在他那里劳动只是资本家实现资本增殖的手段,而对于生产工人而言劳动却是“艰辛和麻烦”[3]。基于此,在“耗费劳动”与“购买劳动”的问题上,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商品价值决定的二元论,并进一步指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同时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但遗憾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终究因为历史的局限和资产阶级立场的偏见,始终无法正确认识到究竟是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等历史问题,因此终是无法建立起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二、理论之维: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辨证扬弃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始终没有正确认识和严格区分的关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最终在马克思这里得以突破。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入手,科学指出了耗费人类劳动力的价值和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二因素以及二者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并在后来的《资本论》写作中正确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首次把价值这一关键范畴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来,强调交换价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同时以商品二因素为基点,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以此解释了商品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过程。马克思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体,并明确阐明了具体劳动是通过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而生产新产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的是包括劳动工人创造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在内的价值。以此为基础,马克思系统分析了商品的价值问题。

在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问题上,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商品的价值量实际上是取决于制造该商品所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件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4]。可见,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劳动力的价值以及剩余价值这三部分决定的,即W=C+V+M。但是在商品价值的创造问题上,马克思就明确指出只有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由此可知,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只有劳动。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分为简单和复杂这两种同质异量的劳动,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创造价值的加倍,二者的折合与转化是通过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来实现的。需要明确的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同方面,但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则是两种不同的劳动,它们共同作为同质的抽象劳动而存在。同时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条件,马克思从异化角度研究和发展了商品拜物教理论,这成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推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最终实现劳动价值论从抽象到具体过渡的是马克思提出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也直接解决了李嘉图将价值和生产价格范畴相混淆的矛盾。


文章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网址: http://www.ldbzsjzz.cn/qikandaodu/2021/0708/783.html



上一篇:习近平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内容体系及
下一篇:声乐美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劳动保障世界投稿 | 劳动保障世界编辑部| 劳动保障世界版面费 | 劳动保障世界论文发表 | 劳动保障世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劳动保障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