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国职业福利发展道路的反思与前瞻

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0年1月第l期(总第175期)中州学刊AcademicJournal ofZhongzhou【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研究】Jan..2010No.1中国职业福利发展道路杨艳东的反思与前瞻(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河南郑州)摘要:中

2010年1月第l期(总第175期)中州学刊AcademicJournal ofZhongzhou【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研究】Jan..2010No.1中国职业福利发展道路杨艳东的反思与前瞻(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河南郑州)摘要:中国职业福利在建国后60年来的发展道路经历了从计划统包向市场调节的转变。长期以来,职业福利的发展演变一直处于定位不准和规制滞后的状态,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负面问题。在今后发展中,应当从保障和福利两个层面厘清职业福利的发展定位,建立必要的发展规制,使其能够沿着符合自身属性的轨道健康发展,在国家福利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关键词:职业福利;发展道路;劳动保障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ol—0129—04职业福利(又称员工福利)是雇佣方支付给员工的、除工资之外的间接报酬。这一福利形式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后伴随着工业化的进步不断演变,逐步从起初“小额优惠”式的非正式福利发展为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正式福利制度,至今已有约200年的历史。职业福利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演变历程中,始终保持着“私人福利”的属性,分配方式上追求的是效率优先,决定其水平的是雇主的收益/成本比率与市场竞争程度。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将职业福利制度化是出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从雇主的角度来说,提供职业福利是为了激励员工士气、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因而,政治目的和激励功能是其两个最根本的存在和发展依据。中国职业福利的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不同,其性质和作用也迥然相异。在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职业福利承担了大量的社会福利职责,成为国家保障的手段。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职业福利的功能、作用逐步发生了变化。然而由于未能先行确定科学的发展观,职业福收稿日期:2009——07一11作者简介:杨艳东,女,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副教授,博士。利的转变一直是被动的,定位始终是模糊的,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问题。在今后的实践中,如何对职业福利进行科学定位和必要规制,使其在符合自身属性的轨道规范发展,是一个亟待思考的新问题。一、中国职业福利的演变历程新中国的职业福利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以来,大体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主要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职工福利时期。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直至现在,即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职业福利改革与创新时期。受经济体制转轨的影响,中国职业福利的发展方向在这两个不同阶段出现了明显的转折。(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职业福利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迅速解决失业问题,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福利模式,政府采取了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确立了与就业关联的单位保障体制。当时的职业福利被称为职工福利,是一种由国家和职工所在单位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129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建立补贴制度、组织开展业余文化活动,以减轻职工经济负担和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事业。1950年6月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对建立职工福利制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①。此后,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国家机关,都在政府指导下,为职工营建了包括社会保险、集体福利、生活补贴和文化服务等项目在内的全面的福利待遇。这种“计划统包”的职业福利模式延续了30余年,直到1986年启动国有企业改革以后才发生转变。这一阶段职业福利突出的特点是福利性收入在劳动者的报酬中所占比例较大。这是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劳动者的:]二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职工主要通过正式就业获得住房、教育、生活补贴等全面的福利待遇,单位包办的职工福利实际成为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福利的主体。“低工资、高福利”政策在这一时期内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二)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职业福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动摇了赖以支撑单位保障体系的制度基础,计划经济时代的职:亡福利模式已无法继续承接下去,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逐渐增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对统包式单位福利制度提出挑战,这使得原有职业福利制度弊端日益凸显,不得不走变革之路。在1986年到1997年职业福利的改革调整阶段,中国职业福利的改革率先从国有企业开始。1986年启动的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以及非公企业劳动用工政策,真正拉开了职业福利改革的大幕。一种新的劳动用工制度——劳动合同制取代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铁饭碗。合同制工人的退休养老实行社会统筹并由企业和个人分担缴纳保险费的义务,意味着国家承认经济结构多元化条件下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维护方式的变化。②传统的寄托在单位身上的福利制度不再是终身不变的,劳动合同的终止或者企业的破产都可能使原有的福利待遇无以为继。至此,传统的单位“统包”的职工福利制度开始转向企业与个人责任分摊式的职业福利制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使传统的单位性质发生了从行政主体到经济主体的转变,这种转变给单位保障制带来两大冲击:一是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改革造成部分职工下岗,传统的单位保障制已不能保障这部分职工的基本生活;二是公有130制单位纷纷削减集体福利,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将一部分职业福利交由社会提供。在这一时期,传统职业福利的全面保障功能已不复存在,职业福利的社会职能进一步分化。1998年,中央提出的“两个确保”方针和“三条保障线”制度,构建起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为职业福利的进一步分化提供了制度依托,使职业福利从保障的主体地位转变为补充角色。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的扩张使国内企业面临极大的人才竞争压力,国内企业不得不努力提高职业福利水平,创新福利管理手段,与外资企业接轨。中国职业福利开始朝着自主化、灵活化方向发展。总体上看,中国职业福利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的演进,主要是逐步分化其所承担的社会福利职能,增强了激励性和竞争性的功能。与计划经济时期职业福利阶段相比,职业福利发生的变革包括:在法定福利中确立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担机制;在管理方式和项目设置上走向创新,企业自主性福利项目增多,不同单位在福利水平上的横向差异日趋明显。二、中国职业福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中国传统的职业福利在性质、功能上与西方的职业福利截然不同,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地位也较为特殊。以1986年为分水岭的前后两个阶段,中国职业福利实际经历的是从角色的异化、错位再到回归本位的转变。然而由于其社会定位始终没有得到真正厘清,这就注定了中国职业福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负面问题。(一)计划经济时期职业福利的主要问题1.职业福利的角色发生异化。计划经济时期,职业福利被定位为同家一单位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承担基本的社会保障职责,它并非用人单位的内部事务,而是对社会福利的替代。这种错误定位使传统职业福利携带与生俱来的弊端,在实践中走向全面的异化⑧:性质上成为与企业无关的直接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化服务的制度;地位上成为国家福利的主体而不是社会保障的补充;功能上不但没有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反而成为滋生懒惰、助长“大锅饭”行为的温床;后果上给企业造成高额的运营成本,成为企业背负的社会包袱。2.职业福利状况与社会保障水平高度相关。在计划经济时期职业福利替代国家福利的体制下,不中国职业福利发展道路的反思与前瞻同单位、不同就业身份的劳动者被不同的福利待遇所覆盖,职业福利的差距实际.卜升为社会保障待遇的差距。依据城乡经济的所有制性质划分,就业身份成为劳动者享有保障水平的评定标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城镇全民所有制职工享有最全面的保障待遇,集体企业职工基本上没有建立劳动保险制度,其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待遇远低于全民所有制职工。农村则主要依靠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社区福利,保障水平很低。④3.单位福利资源浪费严重,企业负担沉重。计划经济时期对集体福利的过分强调使“单位办社会”的现象十分普遍。无论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都各自建立了职工宿舍、食堂、托儿所、医务室、澡堂等集体福利设施,福利内容和服务项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这种单位福利社会化程度低,各种福利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资产浪费严重。尤其对国有企业来说,企业成本开支因其承担社会的就业责任和福利负担而从一开始就处于不断膨胀之中,各种劳保福利费用呈现刚性增长,加上福利设施、安置就业冗员的不断增加,国有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二)转型期职业福利的主要问题1.职业福利失序。职业福利失序是指由于福利分配违背合理的分配原则,造成福利水平的不合理差异,使职业福利待遇的排序与贡献、绩效不再是正相关,导致福利秩序的混乱现象。向市场经济转型以来,我国各类就业领域存在大量的职业福利失序现象,存在福利待遇与劳动贡献、技术能力、工作绩效不相匹配的事实。首先,在单位内部,职业福利失序体现为由就业身份决定的同工不同酬现象。如某些行业职工因全民、集体和临时工身份的不同而在福利水平上存在许多差别。其次,在不同职业间,职、世福利失序表现为职业福利水平与职业价值之问出现负相关趋向。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招聘中出现冷热不均现象,某些并非社会发展急需的职业(如公务员、高速公路收费员等)因福利待遇优厚,在招考时受到求职者的极大青睐;而一些专业技术性岗位和开拓创新性职业虽然社会价值更大,但因福利待遇不及前者而受到求职者的冷落。可见,职业福利失序问题不仅有损社会公平,而且会扭曲职业评价的理性标准,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2.职业福利失衡。职业福利失衡意味着福利分配发生严重倾斜,劳动者福利性收人差距的扩大已超出合理限度,影响了社会公平。向市场经济转型以来,我国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有关调研分析,在扩大的收入差距中,工资性收入差距并非主要因素,而包括职业福利在内的工资外收入已占总收入的55.5%,对总差距的贡献率达到5"7.6%。⑨我国目前的职业福利失衡主要表现为某些行业或就业阶层问的职业福利差距过大,出现了福利的两极分化倾向。首先,从行业总体的福利水平来看,居于优势地位的垄断行业在福利性收入水平上远高于低收入的非垄断行业。如石油石化、冶金、通信、煤炭、交通运输和电力等垄断性行业的员工收入数倍高于其他非垄断行业,其中福利性收入所占数额不菲。而相比之下,农林牧渔业、建筑、世、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的收人增速多年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收入行业劳动者的平均福利水平明显不如垄断行业。其次,从不同就业群体的福利对比来看,优势就业群体的“福利过度’’现象和劣势劳工群体的“福利缺失”状况,已昭示出职业福利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国有垄断行业的正式职工凭借行业优势享受r超额的垄断福利,这类福利实质上是一种变质的职业福利,不仅与企业绩效无关,而目.侵蚀了公共资源,造成了福利的过度;另一方面,大量处于劣势的劳工群体主要是农民工、个体私营企业的雇工、正规部门里的非正式雇用人员等,他们不但工资水平低,而且不能享受到与城镇正式职工同等的福利待遇,甚至连基本的工伤、养老、休假等法定福利都难以保障,处于严重的福利缺失状态。此外,职!Ik福利失衡在企业内部也普遍存在。如一些国企高管不但享有各种高额的福利补贴,而且还获得大量由其特殊身份带来的隐性福利待遇,与普通员工相比差距很大。私营企业的职业福利失衡主要表现为分配上的“重资轻劳”现象。据全国工商联调查,VI前民营企业利润的90%以上均被出资人、股东占有,雇员所得甚少。⑨3.职业福利失范。职业福利失范意味着有关职业福利管理、实施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或不完善。我国职业福利失范在各种所有制形式单位中都有存在。国有单位职、f陟福利失范主要体现在经费管理和福利设置两方….在经费管理方面,计划经济时期管理方式的传承和资金来源的双重渠道,使得国有单位在福利支出的监控中存在较多漏洞。在福利设置方面,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的职业福利131


文章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网址: http://www.ldbzsjzz.cn/qikandaodu/2021/0321/617.html



上一篇:全国统一鉴定确保万无一失
下一篇:椿树街道真心为退休人员办实事

劳动保障世界投稿 | 劳动保障世界编辑部| 劳动保障世界版面费 | 劳动保障世界论文发表 | 劳动保障世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劳动保障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