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美术片大闹天宫中小猴的劳动图像研究(2)

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2 小猴形象塑造 (二)行为设计和“果实”符号的意义 影片开场的劳动设计以征服自然为显著特征,呈现了几组经典图像,如小猴在藤蔓上倒挂成串采

图2 小猴形象塑造

(二)行为设计和“果实”符号的意义

影片开场的劳动设计以征服自然为显著特征,呈现了几组经典图像,如小猴在藤蔓上倒挂成串采果⑥事实上,现实中猴子通常仅可单只倒挂。一串猴子倒挂的创意,最早出现在中国民间童话故事《猴子捞月》。1958年美术片《过猴山》第一次采用这种一串猴子倒挂的图像模式,之后1961年《闹》中花果山小猴劳作场景再次出现。1981年,美影厂将童话故事《猴子捞月》改编成美术片,“猴子倒挂一串”及图像遂成为广为人知的猴子协作的经典图像模式。,大大小小的芭蕉叶充当传送带和容器,最富独创性的是水帘洞可以被幕布般掀起。⑦据严定宪、林文肖夫妇回忆,这一开场当时由他们设计。张光宇于1960年绘制的一张孙悟空角色设定图中所绘陶罐并没有在片中出现,而是保持了花果山的原始属性,所有这些设计完全颠覆了小说中“铁桶金城”般无奇不有的世俗花果山形象[4],转而回归原始自然。

第二场和第三场劳动图像都表达了劳动主体之间的亲密关系。其中,第二场表现两只小猴采果时因逗闹导致其中一只失足跌落悬崖,被孙悟空救起后调解和好;第三场表现小猴一同采摘从天宫移植来的蟠桃。这两场都以小猴向猴王献果子的特写结束。这类一群小的簇拥一个大的图像模式常见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照片或年画等,主体通常是毛泽东、朱德或雷锋等人物与少先队员们。

三场劳动场景都以果实为核心要素。无论是花果山自产的果实,还是猴王从天宫移植来的蟠桃,主要用于被摘取、传递、展示或奉献,成为承载劳动积极内涵的特定符号,表达与劳动相关的丰收、团结、友爱等思想。“丰收”通过果实之漫山遍野、堆积如山来体现,并在小猴操练时用作前景遮挡。“团结”体现在小猴以多样方式协力采摘和搬运果实。片中有一幼猴专心拾果的图像,从形态和构图上看很可能源于张光宇一幅幼猴斗蛐蛐的草图,由玩耍到劳动的行为改变,似乎表明连最年幼的小猴也尽一己之力加入到了劳动之中。最后,“友爱”意指两点:一是小猴之间的友爱,互相谦让大果;二是猴王与小猴间的爱护或拥戴关系,图像表现为赠送或奉献果实给对方(图3①左上:幼猴斗蛐蛐草图(张光宇,1960年),右上:拾果子的小猴(影片截图,1964年);下:表达“丰收”“团结”“友爱”的图像(影片截图,1964年)。)。

图3 小猴“果实”符号设计

(三)场景设计

作为劳动环境,花果山场景设计采用中国画中的“青绿山水”风格②由张光宇和张正宇(1904—1976)作场景设计。,类似东方传统的重彩[5]105,线条硬朗利落、色彩热烈明快,常见于同时期年画和结婚证等装饰用蔬果植物图案,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不同于花果山上的“土产”果实,天宫蟠桃采用的是陈洪绶花鸟画法,线条更加微妙精致、色调相对柔和典雅,代表中国传统精英阶层的审美趣味,反衬花果山的世俗与真实;而移植到花果山的蟠桃则采用儿童简笔卡通画法,象征改造后的新生事物(图4③上:花果山桃树、孙悟空“移植”到花果山的蟠桃和天宫蟠桃园(影片截图,1964年);左中:花果山土产桃(影片截图),右中:结婚证局部装饰(1959年);左下:影片中天宫的蟠桃,左中:陈洪绶花鸟画,右下:“移植”到花果山的蟠桃。)。这些绘画之间的微妙差异,在呈现视觉美感的同时,将观众立场不自觉地导向花果山,符合导演万籁鸣(1900—1997)对花果山场景的设想:“花果山阳光普照,花果盛开,是人间乐园,是人民的理想和愿望”[5]105。

综上所述,影片中小猴角色设计的参照对象是新中国广大劳动人民,配以创造性征服自然的劳动行为和为大众所熟悉的劳动场景风格,营造出花果山热烈、活泼的劳动氛围,引起观者在感官上的愉悦共鸣;同时,果实成为传递与劳动相关价值观的视觉符号,表明了在平等的生产关系下劳动的积极意涵。由此,影片在劳动图像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完成了诉诸观者视觉和心理的经典劳动图像创造。

从本质上说,无论是劳动在小说中的缺席与依附,还是劳动在影片中颇费心思的创造与表达,都是作品所处时代劳动观念的体现。那么,影片为何如此重视小猴劳动图像的表现?这与影片主题和所处时代有何关联?

图4 影片场景设计

二、儿童相关的劳动表达变迁


文章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网址: http://www.ldbzsjzz.cn/qikandaodu/2021/0508/735.html



上一篇:数字资本主义视域下的劳动与艺术生产
下一篇:集体主义时期的妇女劳动与妇女革命以话剧文本

劳动保障世界投稿 | 劳动保障世界编辑部| 劳动保障世界版面费 | 劳动保障世界论文发表 | 劳动保障世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劳动保障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