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美术片大闹天宫中小猴的劳动图像研究(3)

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劳动相关图像表达对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影厂来说毫不陌生。在1959年《闹》筹备创作前,美影厂已经制作过多部以劳动为主题的美术片,其中最早的是195

劳动相关图像表达对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影厂来说毫不陌生。在1959年《闹》筹备创作前,美影厂已经制作过多部以劳动为主题的美术片,其中最早的是1952年的《小猫钓鱼》,歌词“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至今仍为许多人耳熟能详。此后,从1955年至1960年,美影厂每年至少生产一部这类主题的美术片,同样都借寓言故事歌颂劳动的伟大(表1)。因而,20世纪60年代初《闹》的劳动图像创造,可以说是在50年代中后期美术片“劳动”话语表达和集体赞美热潮中应运而生的。

表1 美影厂历年“劳动”主题美术片列表年 份 片 名 主题内容1952 《小猫钓鱼》 赞美劳动创造幸福生活1955 《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讽刺乌鸦因为懒惰而失去了漂亮的羽毛1956 《金耳环与铁锄头》 瑶族农民柯里因勤劳得到神奇魔力和幸福1957 《拔萝卜》 赞美劳动中团结协作的力量1958 《打猎记》 懒惰注定一无所获1958 《老婆婆的枣树》 尊重他人劳动1959 《蜜蜂与蚯蚓》 原本没有翅膀的蜜蜂因勤劳收获翅膀1960 《小燕子》 要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果实

这些美术片与《闹》一样都对劳动抱有一致的赞美态度,差异在于,前者以劳动为主题,侧重劳动作为美德的社会宣教,后者主题为孙悟空和天宫之间的斗争,劳动图像主要用以阐明花果山一方象征新中国劳动者的身份。主题变化导致表达内容发生变化看似平常,但是,如果梳理新中国十七年间所有与劳动表达相关的美术片,会发现这种差异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处于特定的进程之中。以1960年《小燕子》为界,劳动宣教主题美术片生产到此戛然而止,此后直至“文革”开始前,劳动表达几乎都是用以表明底层劳动者的身份。这些美术片除了《闹》外,主要还包括《庆丰收》(1960)、《人参娃娃》(1961)、《半夜鸡叫》(1964)和《草原英雄小姐妹》(1965)等。其中,《人参娃娃》和《半夜鸡叫》因主角身处旧社会遭受欺压,劳动图像突出表现劳动者的压抑和痛苦,而《闹》《庆丰收》和《草原英雄小姐妹》因劳动主体象征或代表的是新中国的劳动人民,从而劳动积极主动,热情豪迈。此外,由于后两部影片取材于现实,因而更为明确和直接地表达劳动在新中国集体中的光荣与责任。

较之新中国同时期故事片、年画等其他视觉形式,美术片在劳动表达上的变迁更为典型,这与美术片形式较新,并以儿童群体为主要受众有关。美影厂厂长特伟在1960年的《创造民族的美术电影》一文中谈道,在“大跃进”思想影响下,美影厂有人认为:“外面都在轰轰烈烈地大跃进,我们还只是搞小猫小狗,和时代太不相称了,我们必须反映现实生活,要闯出一条新的路子出来。”[6]因而创作开始有意识地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上转变,积极响应毛主席的教导,“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于是创作了《庆丰收》《歌唱总路线》等歌颂劳动人民的影片,解决了美术片反映现实的问题,并进一步明确“幻想应当奠基在劳动的基础上”,当时所顾虑的“现实题材能不能发挥美术片特点的问题,也通过大量的‘新童话’体裁影片的出现解决了”,并强调采用“‘更多的夸张、更多的幻想’来表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7]

因此,《闹》虽然取材于中国神话故事,但也是借相似的叙事结构讲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时代风尚的新童话体裁,因而片中的小猴角色设计、劳动行为和场景设计,以及“果实”符号承载的积极内涵,都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

综上所述,劳动表达是新中国美术片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反映了建国初期国家重视儿童劳动宣教的现实情况。劳动概念在建国后十年间基本完成了道德规范的形象塑造,使整个社会对劳动的集体认知和赞美共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基础上,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作为宣教主题的劳动应时转变为用以表明主角身份的重要载体,凸显或反衬社会主义劳动者身份的阶级优越性。这一历史浪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闹》中劳动图像的塑造方式。那么,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为何如此重视儿童与劳动关系的建构?这种建构与社会历史现实及思想观念有何关系?以下拟对之展开探讨。

三、儿童、劳动与阶级之间关系的历史建构

虽然人类诞生以来即有了劳动,但劳动价值在经济政治领域直至18世纪亚当·斯密那里才开始获得最大的肯定和赞扬。[8]斯密将劳动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并大力赞扬生产性劳动,但他的理论忽视了作为劳动主体的劳动者。之后对劳动者(劳动主体)的发现和重视,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劳动政治经济学的创举。[9]但是黑格尔只看到人在劳动中的自我实现,看不到人在劳动中的自我异化,认为精神劳动才是劳动的本质。[10]746-747


文章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网址: http://www.ldbzsjzz.cn/qikandaodu/2021/0508/735.html



上一篇:数字资本主义视域下的劳动与艺术生产
下一篇:集体主义时期的妇女劳动与妇女革命以话剧文本

劳动保障世界投稿 | 劳动保障世界编辑部| 劳动保障世界版面费 | 劳动保障世界论文发表 | 劳动保障世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劳动保障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